‌·

数着日子等过年

来源:贵阳日报     2023年01月21日        版次:A04    作者:

  ■特约撰稿人 华静

  每每说到春节过年的话题,总是会在心里泛起一层层温馨的涟漪。每到年底,人们就开始数着日子等过年,开始怀恋童年放过的烟花爆竹,急不可待地畅想来年生活的美好。

  因为担心环境污染和火灾隐患,多少年没有听到鞭炮声了。有时候,还真的渴望再见到那满地的红纸碎,尽快融入那一片热闹吉祥的过年的气息中去。

  家家户户,仿佛都只有一种过年的模式——忙年。从小年二十三开始,一直忙到大年初一;然后,又从初一忙到正月十五闹花灯、猜灯谜、吃元宵的日子。

  北方的春节,三十晚上吃饺子,初一早上也是吃饺子,在鞭炮浓烈的气息中,即便只是一顿饺子,都能让人们体会到年的味道。年夜饭也有大鱼大肉,也有白菜炖豆腐,也有炒的各种菜肴。那时,许多家庭不仅人口多,收入也有限,平时人们一般不常吃肉,但为了过年,谁家都不会吝啬。

  三鲜馅的,韭菜肉馅的,白菜肉馅的、胡萝卜羊肉馅的,甚至,还有冬瓜馅的……吃饺子时,要拿出腊八那天泡好的蒜。玻璃瓶装着,能看见瓶里已经泡绿了的腊八蒜,看着就有胃口。

  一年中吃了多少顿饺子,没有人会上心统计,但过年时吃几顿饺子,都有安排。因为离开饺子,就少了过年的灵魂了。

  过年的团圆饭,讲究的就是一家人都围在一起。守着老人孩子,守着一年来期盼来的这幅画面,守着桌上那条红烧鱼,守着亲人们的张张笑脸,念念不忘那一句:祝全家人幸福平安。

  那时候,孩子们并不懂父母的艰辛,因为,那个年代的父母没有时间让孩子们看到他们勤奋劳作的场面,他们也从没有将这艰辛挂在脸上,特别是在过年的时候,他们用心张罗的一桌普通的年夜饭,就足以撑起孩子们童年的梦。

  有人说怀念有鞭炮声的过年,怀念以前一家人开心快乐的美好,顿觉有同感。那个年代没有手机,一家人有很多机会交流互动。看电视,逛街,买年货,聊天,拜年。聊到谁家的孩子有出息,顿觉自己的生活都有了奔头。

  好像并不奇怪,那时的人们刚刚温饱有余,却从未舍弃或忽略民间过年的传统习俗。乡情、友情、亲情,在他们眼里、心里都浓厚得化不开,他们崇尚的是人心向善。

  那时候的肉,有肉味。那时候的糖,真甜。

  春节,不知会让多少上世纪五、六十年代人记起童年的故事。记起小时候跟着家里的老人走亲戚的情景。

  孩子们单纯,走亲戚也是长见识。所以,每当家里老人要走亲戚,一般都愿意把孩子带上。尽管开始孩子们并不愿意去,怕见生人,但一旦走过一次亲戚,真的就学会了许多待人接物的礼节。

  每次走亲戚时,孩子们都有过坐在自行车后座上脚被冻木的经历。路程并不远,只是那时候的冬天真冷。冷到地上能冻裂出一条沟缝来。脚落地上,半天缓不过劲儿来,得慢慢地活动,直到感觉自己的脚真的踩在地面上时,才去忍受随之而来的酸麻。南方的冬天阴冷,北方的冬天则是干冷。

  屋檐下,挂着一尺多长的冰溜子,窗前的积雪下面,埋着放有已经炖好肉的盆子,简直是天然冰箱。

  那时候,街面上拎着大包小包走亲戚的人那么多,孩子们跟在老人身后,在飘着雪花的路上开心地笑啊、说啊、跑啊。好像不知道累,也不知道疲乏。无论走到谁家,都有一种温馨的氛围。即使再贫穷的人家,也会在过年的时候把自己的家打扫得干净利落。走进每一家,在家具无几的房子里,第一眼看到的总是墙壁上贴着的那些色彩明亮、鲜艳热烈的年画。

  谁家老人见了前来拜年的孩子,都会情真意切地拉着孩子的手久久不放,那淳朴的情感就会从鼓励的话语中展现出来。在老人眼里,过年,过的是孩子们的年,过的是一种心劲儿和希望。

  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记忆里,都留有一幅画面:穿着崭新的衣服和新鞋子,小心翼翼地把压岁钱放在兜里。虽然只是一元两元甚至一角两角纸币,兜里还装有糖果、瓜子和花生,还有小鞭炮。

  后来,无论在哪里,只要听到《难忘今宵》的旋律响起,怎么会不百般感慨?怀旧的情绪涌上心头,那年味浓厚的时光让人怀恋。

  在异地过年的人们,听到《难忘今宵》的乐曲,眼泪就不争气地落下来。多想赶回家去,挤在厨房里,帮着家人忙忙碌碌地准备年夜饭。

  贴对联的时候也是开心的时候。老人煮的糨糊,盛放在一个小桶里,先贴大院门的对联,再贴家门口的对联,甚至,连柴堆上、胡同口都要贴上一个福字。

  尽管今天的父母都已满鬓白发,但只要说起过去过年的氛围,他们照样神采飞扬,兴致不减。不仅说起半夜里就出门扫雪的往事,还把当时纯真的、真诚的心地不经意间传递给孩子们:时刻装着别人。

  就拿过年期间邻里之间互相送礼的事来说吧,其实也就是一包瓜子和糖块,或者是各家蒸好的包子和枣花、点着红印的馒头,炸的藕合或芝麻焦叶子……但送和接的过程体现邻里大爱。朴素的情感,点燃的红蜡烛,门框上挂着的红灯笼,记忆中的过年,讲究的就是热闹。每一家,呈现的都是满满的家和万事兴、一堂和气的满满甜意。

  亲情的祥和之气,体现在除夕夜,就是从城里到乡村,不间断的鞭炮声和礼花绽放,一夜的璀璨。晚上,看着枕边的新衣,总是兴奋得睡不着觉。

  除夕夜守岁,守着守着就睡着了。睡梦中,穿着新衣服,奔跑在大街小巷,嘴里,咂摸着一块甜到心底的糖块……

  北方的春节有大拜年的习俗,一早,就被鞭炮声喊醒了。穿上新衣服,跟着年龄长些的邻家哥哥姐姐,挨家挨户地去拜年。还没进门,在门口就兴奋地高喊:拜年喽,拜大年喽。脸上是发自内心的欢畅,轻盈的脚步不只是因为穿上了新鞋,还有一腔满怀畅想的节日憧憬,引领着那时的孩子们一直奔跑向前。

  欢欢喜喜过大年,贯穿在整个正月里。人们一见面还是互相拜年:“过年好,过年好。”

  只是,过年的时候,最怕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说:太想回去了,因为那时候有奶奶在,有外婆在。

  过上好日子了,最怀恋的就是自己最挚爱的亲人们。

  过年啦,过年啦,国泰民安中国年。这不正是每一个人心里最真切的期盼吗?

  如今,疫情三年后,各地解封。回家过年的心愿得以实现。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会不会在见面后释然,满腹的心里话能不能在除夕夜倾吐,丰盛的年夜饭是否盖过了家人相拥的场面……过年的回忆和期待啊,不就是数着日子等待团聚吗?

  人都说,你期待的所有美好都在路上。可是,对于离家漂泊的游子,即使走过再多的路,最难忘的、最喜欢的、最留恋的,还是回家的那条路。

  愿2023年与疫情说再见。希望人们一切顺利,都平安。